首页 > 体育教学 > 教学管理 > 正文

高校到底该开什么选修课?

发布时间:2013-04-10 点击次数:

返回

  北京大学在学生中开昆曲选修课,图为青春版《牡丹亭》主演沈丰英在指导学生排练。

  华中农大开设的射箭选修课。

  编者按

  看着《哈利·波特》研究遗传学、 和“名侦探柯南”一道破解化学谜题、通过学习《爱情心理学》,期末如果“牵手成功”就可以拿高分……近年来,在许多高校的选修课表中,此类别出心裁的选修课不断出现。因为它们形式新颖、内容独特,又被称之为“潮课”。“潮课”的出现,让大学究竟该开设什么选修课再度成为关注的话题。

  那么,这些新颖的选修课究竟能为大学教育带来些什么?日前,本报记者走进课堂,亲身体验“潮课”,倾听学生和授课老师的声音以及相关专家的见解,以期就大学到底该开什么选修课进行相关的探讨。

  它们为什么吸引学生?

  教室里放满玩具,学生们随意选择自己的座位,老师也没有固定的讲台,授课更是随时可能被学生打断,这就是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本学期新开设的《爱情与婚姻》选修课的课堂。

  《爱情与婚姻》课程一共有9讲,由该校心理咨询老师邹凤梅主讲。邹凤梅介绍说,这门课涉及爱情婚姻问题的多个方面,包括喜欢与相互吸引、爱情、性、两性交流、婚姻中的投入与回报、婚姻中的冲突与暴力、分手与离婚等。学生修满后可以获得1.5个学分。她为学生们设计的教学方式也新颖而有趣,包括分组讨论、做游戏、场景表演等等。

  “这门课很大一部分会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来了解自己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邹凤梅告诉记者,在讨论“男女生分手之后能否继续做朋友”等问题时,男女生甚至会因为不同的观点激烈辩论起来。

  “这门课的火爆程度让我始料未及。”邹凤梅说,这学期决定开设这门《爱情与婚姻》选修课后,学生通过网上选课,没想到80个名额,居然有上千学生来选。3月15日,邹凤梅主讲的第一堂《爱情与婚姻》课,除了吸引抢到名额的学生来听外,许多未选上课的学生,其中包含数对情侣也纷纷结伴来听课。

  其实,纵观众多新颖的选修课,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选课人数众多,上课时一般也会济济一堂,这与其他一些课程的逃课率居高不下形成了强烈反差。这种课程的出现,可以说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高校里“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局面。

  《哈利·波特与遗传学》是中山大学医学院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的公选课,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的选课系统中,该课程为1学分,“容量”是“100名血色汉纳根”(指所招的学生数量),而在选课学生要求一栏中,则赫然写着“对哈利·波特小说或电影感兴趣”。开这门课的老师陈素琴自称是个“哈迷”, 说起开课的原因,她表示,国外早有不少科学家以《哈利·波特》为模本来研究医学、生物学,他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学术研究,却用调侃、轻松的方式表述出来,这个角度很有意思。

  “其实遗传学是很枯燥的,但如果学生是个‘哈迷’,自然就会对这门课有好奇心;老师再结合书和电影里的故事来讲,学生也很容易记住知识点。”陈素琴说。

  一门课是否受欢迎,学生的态度是最好的注释。据了解,《哈利·波特与遗传学》在中山大学医学院非常走俏,经常有人在微博上感叹没有选上,其他学院的学生往往四处打听上课地点,打算“蹭课”。

  而在中南大学,一门名为《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的通选课同样吸引了众多学生的兴趣。这门课程设置在每周六上午,共有32课时。开课时挂出的100个名额,两分钟就被选空了。

  《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的授课老师是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副教授徐海。徐海先后在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和美国耶鲁大学取得博士后头衔,2010年6月作为高级人才被中南大学引进。

  徐海说,在美国留学期间,自己一有空便看《名侦探柯南》,至今已经看了600多集,是个名副其实的“柯粉”。实际上,《名侦探柯南》中涉猎了很多门类的知识,因此,他思索着把化学知识与《名侦探柯南》结合起来。为了开课,他特意收集了很多《名侦探柯南》新剧集中的化学元素。比如在动漫中,毒药往往是杀人凶手行凶的好帮手,常见的有氰化物、吗啡、氢氧化物甚至是路边的花草等。课上,徐海便会结合动漫内容讲解其中的化学原理,和同学们进行“利用氰化钾杀人即可致死的情况究竟是否合理”等讨论。

  “生硬死板的课程,很难被学生接受,还不如把娱乐元素也融入课堂。”虽然知道不少学生是冲着柯南而不是化学而来,但徐海依然表示,有兴趣便是好事,希望学生们上完课,对化学也感兴趣,学到有用的知识。

  “选修课的面孔就不应当太严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这样的选修课,就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拓展专业课以外的知识。”邹凤梅说,这些选修课之所以受欢迎,恐怕正是因为它们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学,从学生的喜好、学生的需求、学生的视角来设置课程。

  “我觉得选修课就应该让我们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课程。”武汉纺织大学学生陈鹏说,“过去我们接受的那种被动式学习很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情绪,只有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有可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补上传统教育中缺失的一课

  “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爱情与婚姻》第一讲导论课上,授课老师邹凤梅就给大家抛出了一个“难题”。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我认为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我们相爱,在一起不是什么难事。”“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爱情是美好的,婚姻是现实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气氛十分热烈。

  邹凤梅告诉大家,现在大学生有很多对于爱情与婚姻定义不明确,许多人只考虑在大学过得如何,却很少想到未来。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学毕业后那么多情侣走向了分手,这门课是让大学生在恋爱时就考虑清楚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恋爱与婚姻生活是需要学习与经营的。”邹凤梅在谈起开课初衷时说道。在此前接触到的心理咨询案例中,邹凤梅发现,大学生谈恋爱的人群中,存在盲目“练爱”的现象,他们为了恋爱而恋爱,没有考虑到婚姻家庭责任。看到那些在爱情路上盲目无措、反复受伤的青年男女,邹凤梅决定申请开设这门课,希望能帮助学生们以健康的心态迈入爱情关系。

  侧身、屈膝、拉弓、瞄准、脱弦……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校运动会开幕式,15名着装统一的“弓弩手”列队摆出射箭姿势,其飒爽英姿和规范动作赢得万余师生雷鸣般的掌声。

  15名“弓弩手”为5男10女,都是该校在校生。自该校射箭基地建成后,他们便是基地的常客。华中农大体育课部副主任李建波介绍, 2011年秋季开学时,该校和武汉一家射箭俱乐部合作,将射箭项目引进校园,开设选修课。目前已建起12个靶位的射箭基地,由俱乐部提供20张弓和其他器材。学校暑假选派了教师到宁夏银川专业射箭队进行培训,安排4名教师作为射箭辅导教师。

  “把射箭引入校园,是希望通过这种动静结合的运动方式,从体能、心理、技能等多方面提升学生素质。作为一个休闲性体育项目,它也能给学生提供交往平台,同时为校园文化增添一些时尚色彩。”李建波说,“射箭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体育项目。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射居第三位。一些文艺作品更是把射箭与英雄气概和侠义精神联系起来。欧美教育体系中一直保留有这个项目。在奥运会、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射箭都是比赛项目。”

  这些新颖的选修课带给高校传统课程的冲击,绝不只是一场娱乐体验。有专家认为,这些选修课受追捧的背后,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传授和情感、心理教育“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实。21世纪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受到专业的学术训练,而且要形成和谐健全的人格,而部分“潮课”的出现,刚好因应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他们送去了人文关怀,补上了传统课程中缺失的那一课。

  给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种种新颖的选修课可谓改变了传统授课一板一眼的印象。然而,大学里的经典课程都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淘洗与磨砺,形成了一个个科学而完整的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之中,“潮课”要想脱颖而出而又不沦为噱头,其创新边界当如何设定?又该遵循怎样的发展轨迹?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专家殷飞认为,大学课堂需要新颖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这种新颖与创新也不是心血来潮、没有底线的,所有的创新都必须基于科学的基础,比如南京理工大学用AK-47讲的是自动武器构造,中南大学用名侦探柯南的故事讲的还是化学原理,“潮课”的核心还是课,而课就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

  一所高校的课程设置不仅直接体现了这所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更与这所学校甚至整个国家大学教育体系的教育理念密切相关。有专家认为,选修课之所以一直是我国高等院校课程体系设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正由于我国教育界长期以来遵循 “专才教育” 的理念。

  与专才教育相对应的则是通识教育,亦称“博雅教育”。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但通识教育也并非排斥专才教育,而是将专才教育放到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要求。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和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学生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同时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近年来,通识教育在国内教育界被屡屡提及。而在“潮课”的支持者们看来,“潮课”的许多特征看上去正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尝试,似乎也正是大学课程改革应当发展的方向。

  在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看来,大学的“潮课”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关键在于我国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在大多数学校,必修课占到80%以上,选修课只是点缀,因此,所有大学“千校一面”,课程大同小异,同一专业学生上的课几乎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的课程总量不大,课程严重缺乏个性,甚至开了很多学校不愿开、教师不情愿教,学生也学得索然无味的课,而老师的教学也很雷同,如果其间出现一门稍微“另类”的课,就会引起舆论的关注。如果学校有办学自主权,可以根据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自主设置课程,每所学校、每一专业的课就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大学教师有教育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自主进行教学,那么,在大学里,是不缺乏个性课程和个性教师的,课程也就无所谓“另类”和“潮”了。

  熊丙奇举了欧美国家的例子,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不仅大学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可自主选择、组合自己喜欢的课程,而且,高中也实行学分制,有的学校开设的课程多达上百门,比如加拿大的中学,必修课只有7门,另要求学生在上百门的选修课里选择13门,修完足够的学分就可毕业。甚至有的学校开设的“选修课”具体到针对某个学生个体的个性和兴趣,这方面曾有过一则故事,一个中国留学生到国外一所学校,在选修课申请表上,他出于好玩,填写上了“剪纸”——这所学校并没有开设这门课——学校拿到他的申请表,不明白“剪纸”是什么,但并没有把他的申请表扔进废纸篓,而是仔细询问学生,并去当地华人社区,真找了一个会做剪纸的人,给这名学生开了一门“剪纸课”。 在学分制环境中,个性是常态,千篇一律才是不可思议的。如果要说个性教育,这可以说就是“个性教育的”精髓——给学生个性、兴趣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本报记者 姚鹏)

  《生死课》十余年受热捧——

  正视“死亡” 尊重“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死”几乎是人们忌口不提的。然而在广州大学,有一门选修课却让“生”与“死”的话题走进了大学课堂,写遗书、立遗嘱、撰墓志铭是学生作业之一。

  这门课自从2000年开设以来,几乎每学期都受到学生追捧,有些学生即使没选上课也会慕名前来,几乎把课室塞得满满当当的,授课老师也由最初的一名增加到了四名。

  这便是广州大学的选修课《生死课》。

  开课老师胡宜安告诉记者,让学生们在正视“死亡”的同时,感悟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生命,是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更加珍惜生命和青春

  “上了这门课,我就像真触碰到了‘死亡’似的!”

  “我觉得在上完课之后,心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和青春了。”

  一堂选修课下来,同学们立刻热烈地交流起自己上课的感想。

  “每个学生上完课,都会做出这样的反应。”胡老师笑着告诉记者。每学期第一堂课,胡宜安都会先做选课动机调查。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他强调,这并非简单的“自杀干预”,更不只是教人写遗书、立墓志铭,而是希望通过了解与人的死亡相关的事物以及人自杀时的心态等内容,让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到“死亡”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并从而明白自己“活着”应该追求什么。

  “生死学,它为我松开了绑住我心灵的枷锁。”这是选修《生死课》的学生小艳在作业中的自白。小艳上高二时,最疼爱她的爷爷去世了。“我无法面对,我只有逃避。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知道他的忌日,没有给他上过坟。自从上了生死学的课,我就知道我已慢慢地从失去爷爷的伤痛中走出来了。或许这个暑假回家我应该去爷爷的坟前告诉他:爷爷,我已经考上大学了。我回来看您了。您安息吧。”

  胡宜安说,选这门课的,好奇的、想来看个究竟的占一类,但另外,里面也有不少是曾经经历过亲友死亡的痛苦的学生。经历过生离死别,无疑会在人的心里形成负面的积累。如果始终无法走出伤痛,对其日后的生活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胡宜安希望通过了解“死亡”,可以使学生们日后处理类似问题时可以更加从容,避免造成心理障碍。

  建议大学的生死教育常态化

  《生死课》创办已有十余年,甚至比广州大学现在所在的大学城校区还要“年长”。十几载光阴走来,授课老师胡宜安收获的除了掌声,当然免不了也有“拍砖”——“作秀”“抢眼球”等质疑声不时传来,对此他一笑置之:“如果我是为了作秀,那我干吗还要坚持开课十多年呢?”

  胡宜安说,《生死课》不仅讲述“死”,更是在引导学生明白“生命诚可贵”的道理。“教育是要成‘人’而不是成‘才’,对于未来,我希望‘死亡教育’可以常态化。” 胡宜安说,在国外,存在着一些让人体验衰老的公益机构,通过化妆等方法,让人看到自己老去的容貌以及不方便的身体,会让他们更加明白尊老、敬老的意义,而“死亡教育”也是起到类似的作用。

  谈到近期社会上出现的弃婴、杀婴的残忍事件,胡宜安说,那些人无疑是在潜意识里对生命极其地不尊重。“这和教育是分不开的,大学更应该将‘生死教育’常态化。树立好生命意识,或许社会上又会少一些不和谐因素。”(实习生 申隽 本报记者 林志文)

  《女性学系列课程》七年里从女子学院走向全校——

  丰满人格 指引方向

  4月3日早晨8点整,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一堂《高尚女性——女性与伦理》的课堂内。

  没有过多的开场白,主讲老师宣布:我们开始吧!

  两位女大学生自然地走上讲台,其中一位利索地调试起预先准备好的关于“尊严”这一话题的PPT资料,另一位则顺着PPT的演示,向课堂内的其他同学阐述她们对于“尊严”的理解。

  此时,主讲老师则退居台下,认真记录两位女学生演讲的思想脉络。

  这一幕,仿佛大学研究生课堂中的互动讨论环节,但却是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自主发展选修课——“女性学系列课程”之一。

  主讲《高尚女性——女性与伦理》这门课的金陵女子学院院长钱焕琦说:“开设这门课,就是要让女大学生们从社会和个体生活实践的角度,关注与思考包括‘尊严’在内的18个道德概念,通过选择合作伙伴组成18个不同道德概念小组,每个小组制作一个相应道德概念的主题讨论PPT并阐述,再由老师点评,借此提高女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水平,改善她们的价值判断能力,为女大学生形成丰满健康的人格,开启幸福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选修该课程的实用英语专业的大一女生张晓雯告诉记者:“通过亲手制作‘尊严’这个道德概念的PPT,我不只关注‘尊严’这个概念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到像留守妇女、大龄剩女、就业歧视等与尊严有关的现实问题,甚至于关注国家尊严层面的话题。”

  “不仅如此,我们还注意到了‘面子’是否等同于‘尊严’的问题,在制作PPT的过程中,发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杨文惠补充道。

  确实,钱焕琦的课程设计正是想让学生们发散思维,结合生活中碰到的实例去甄别、判断道德概念,“我相信,道德只有植根于人的心灵之中,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形成真正的人格魅力,仅靠灌输式的说教是起不到作用的。”钱焕琦正言道。

  从2006年起,金陵女子学院针对该院女生开设了特色“女性学系列课程”,独立女性、智慧女性、阳光女性、能干女性、精明女性、活力女性……共有19门课,小到化妆着衣、生理保健,大到心理调节、魅力养成、人格认知,女大学生们都可以在沙龙聚会、互动讨论式的课堂氛围中和老师、专家们畅谈交流。

  酒香不怕巷子深。经过6年的酝酿发酵,女性学系列课程的实用性不仅在女子学院达到了人所共知的效果,也在整个南师大校园掀起了“女性课程热”,2013年开始,南师大所有学院、专业的女生都可以选修“女性学系列课程”拿学分。

  南京师范大学大三女生包丽红第一个报名,她目标明确地说:“我选了高尚女性和阳光女性两门课程。虽然我的专业是金融管理,但是,可以预见未来职场的工作压力非常大,如何培养一个阳光的心态,如何提高自己的情商,是我最期待在这两门课程里学到的。”

  而大一女生马潇和宋芳草则和包丽红的想法不同,她们觉得:“这个社会的思想太多元化了,让我们常常辨不清正确的方向,需要这样一门女性课程做引导、做我们思想的‘定海神针’。”

  已经从学校毕业、现在南京大学读博士生的丁冬在离开校园之际仍对“女性学系列课程”抱有一股敬意:“女性学课程让我即使在没有信仰的情况下依然能够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

  时光是一面镜子。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开创的“女性学系列课程”能够走过7年的铿锵岁月,印证了它存在的价值和必然,很多女生戏称这可不是“选修课”,是“新女性养成必修课”。(本报记者 茹希佳)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华中农业大学西体育馆  邮编:430070  电话:027-87288670

CopyRight©2005-2025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 

体育部党总支书记、主任网络意见邮箱:chenguosh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