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课程设置
精品课程
理论网考
师生互动
部企共建

体育教学

当前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tyb  >>  体育教学
【教育思想大讨论】普通高校舞蹈类专项体育课程的“新实践课”
发布时间:2011-05-30    点击次数:

关于高校体育实效性的思考

刘明昌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面对经济现代化的需要和人民日益增强的教育需求,在教育领域内特别是高等教育领域实行改革已是刻不容缓的大事。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龙头,体育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经济改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和动力,同时也给高校体育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社会转型期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形势下体育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对象,体育教育工作必须自觉地进行创新,研究新问题、新情况,掌握新形势体育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以此来适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1.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时代必要性

11素质及素质教育定义

“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生理、心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是人心理、身体、思想、道德等一系列品质和特点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过硬的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高校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大学生,为大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劳动,学会健身,学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使大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首先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既具有全体性,又具有个体性,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具体地讲就是身体素质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体育本身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之外,还可以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

12高等教育素质教育改革背景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国高等教育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面临世界性的新科技革命和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的挑战。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将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同样,胡锦涛同志2008年在北京大学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造就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强大依托,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功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功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国家两位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都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进步做出努力,也为高等教育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13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

时代的发展,把高等教育从经济社会的边缘逐渐推向经济社会的中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为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我国进入WTO,高等教育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而且还要面向国际市场,国际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高等教育已担负起国家经济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高等教育向何方向发展,培养什么样的人材,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目前高等教育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14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实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只有积极创造条件,形成新的素质教育机制,才能适应大学生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全社会共同关注焦点的今天,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通过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的深入学习,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思路已基本清晰。在理清素质及素质教育概念之后,使我们对人才、人才培养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人才构成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素质又可分为身体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这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人才观。在人才培养上,高等教育必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全面培养,使大学生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使之成为学习科学文化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成为学习理论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成为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社会的统一。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素质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对其知识水平、能力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国家建设、发展的有用之材,才能真正促使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

2.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21“素质”观念的转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够创业的专业人才,着重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更加强调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备必然性和可能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从素质的观念出发,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是基础。在构成人才的要素中,有比知识、能力更为重要的东西存在,对于人才接受和获取知识、提高和发挥能力更具影响力的东西存在,或者说使人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东西存在,那就是“素质”,其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为人之道,就是“做人”。

22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教育具有社会功能与个体功能。就高等教育功能来讲,社会功能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个体功能有成长功能、职业功能、升职功能等。这些功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主体对其价值判断则因客观条件与主观认识而不同。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在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几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价值就是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使其不但在业务水平上具有较高的造诣,而且在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上、思想道德修养上、人文素质素养上具有较高的水平。

23高等教育要具备可持续发展思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反过来,教育也要着眼百年。教育发展应该从长远出发。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的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涵包括了新的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而人是通过教育培养造就其德才的。这就使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坚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可以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全面与更长远。可以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问题,从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管理,都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得到启发。

24高等教育确立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指导思想

“高等教育思想”是人们对高等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反映,高等教育思想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并反过来指导高等教育实践。高等教育要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研究能力,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知识积累与综合能力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教育过程中注重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与独立性原则,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符合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培养、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高校体育对于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作用和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内涵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五个方面。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窗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比赛及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指出:“学校体育不仅在增强学生体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品质、百折不挠的意志、团结互助的精神等方面也同样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我们决不能孤立地谈体育。体育对德育、智育,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影响”。由此不难看出,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体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他们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因此,学校体育要把德育、智育、体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从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目的、方法,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积极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教育”指导思想,是以促使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为目的,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把发展学生身体与运动技能掌握、技术教学结合起来,同时把社会教育、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过程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是简单的体育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相关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健身方法,养成体育的锻炼习惯,同时加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高独立锻炼的能力,强化终身体育观念,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与正确方法。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彰显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结构中人文性的渗透,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发展,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育体”与“育人”相结合,对学生必须具备的竞争力、创造力、意志力进行培养。

4.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41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

学校体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目标,而不是仅仅只注重学生体质健康,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高校体育与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标的高校体育,有着显著的区别。后者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学校体育的直接目标,忽视了增强学生体质的长远效应和体育的终身效应,因而就可能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学生走向社会,离开校园之后,没有了体育考试的压力,从而逐渐远离体育,也就谈不上体育健身了。高校体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社会适应等因素。注重大学生全面素质提高的教育观念把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长远目标,不仅从大学生体质健康出发,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能力、习惯等,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上,注重体育的终身性,社会适应性,注重体育社会功能的实现。因此,高校体育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注意从大学生社会适应、心理的角度选择适合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建立多维体育观,摒弃单纯的生物体育观,把人的身体、情感、思想、品德、意志和行为看成一个统一体,最终目标是实现大学生的最高生活价值,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所以高校体育应从“育体”向“育人”方向转变,从单纯追求大学生的外在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转变到追求学生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上,打破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传授、掌握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起以科学、合理的运动实践为手段,全面完成增强体质、传授体育文化、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健身的意识、能力及坚持体育锻炼的意志品质的统一协调发展的教学新体系,为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健身锻炼打下良好基础。高校体育教学思想的转变,进而将拓宽体育教学的内涵,使体育教学的最终价值表现生命性、未来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着眼于长远目标,使学生终身受益于体育。

42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出发点应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大学生终身体育、社会体育。能够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拓展思维的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社会的需要与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的体育基础、教学条件等,制定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能力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国际上,许多国家开始按照终身体育的主导思想来选编体育教材,在这个背景下,强调基本和基础内容,重视以终身体育、终身运动和提高体力为基本出发点来选择、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觉参与运动的能力和态度,使其身心都得到全面发展。从学生身心发育特点出发,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重视娱乐体育、户外活动等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运动享受和运动欣赏能力,而且对终身体育的养成也有重要意义。

体育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内涵十分丰富,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学内容应扩大范围,要着眼未来,预见终身,针对大学生认识事物、生理、心理、知识掌握等特点,选择有较高的现实和长远健身价值、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考虑学生社会化需要的教学内容。具体地讲,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身体的、心理的、技能的、文化的、娱乐的需要。内容要全面、多样,应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全民性、实用性和主动性的特点,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身体知识和锻炼方法,又能激发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强化其在不同社会环境下进行身体锻炼的适应性和持久性,满足个体与群体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运动中能发挥自身的价值和对成功的体验;要按社会的实际情况与需要选择教学内容。为了使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能够在毕业后运用,应根据实际情况多安排一些不受空间、时间、器材等客观条件限制,又能被大多数人接受的内容。促使体育教学向主动体育教学观念转变,使高校体育真正与终身体育接轨。做到近期效益与终身效益结合,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结合,使学生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又在为以后指导下一代人参加体育运动奠定基础,促进体育社会化的进程。实践教学内容之外,还要适当增加理论教学时数,拓宽体育基础知识面,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在课余进行身体锻炼和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43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其积极性的一面,但是时至今日,体育教育负载了更多的心理、社会功能,必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体育这些功能得以更好实现。从体育文化传递、大学生素质能力拓展的角度来进行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创造力、思维力。体育教学要营造轻松、活泼、欢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与锻炼中体验体育的乐趣,增强体质。在教学组织上,以“活泼、自由、协作、偷快”为主调,把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不是单纯的竞技运动训练技能与方法,还应包括是体育文化,师生间,学生间团结协作、相互鼓励与竞争的精神。做到显性课程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多管齐下,全方位渗透,深刻影响,使学生的身心内外均能得到变化与提高。

44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与支持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有效补充,是大学生除体育课之外接触最多的体育活动方式,也是大学生体育兴趣最真实的体现。学校加以正确引导与关注支持,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对于课外活动不能仅局限于提供器材、场地,或保证活动时间,学校相关部分要给予重点关注。从学生心理、生理、社会、教育等多个角度出发来考虑,不仅从技术上给予指导,还要积极引导他们建立不同规模的体育活动组织,形成规模化、组织化,习惯化。定期举办一些体育运动知识,运动损伤、保健康复知识讲座,为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最有效帮助。

45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体育文化环境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起着陶冶、导向、激励等作用,是健全人格培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不仅需要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于日积月累之中。学生体育意识、体育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文化环境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每天坚持体育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是利用校园文化进行舆论宣传的典范。校园文培植方面,学校可在每个运动场地、区域都竖上与该运动项目相关的宣传牌,包括该运动项目的中英文介绍、技术要领、锻炼价值作用以及注意事项等,体育馆门厅、馆内可布置上制作精美的健身、宣传长廊,包括锻炼对身心的影响、合理营养、准备活动的要求和功能、各年龄段身体形态的正常值等内容。充分发挥体育课和体育教师的教育功能。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使学生理解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使每位同学都树立起一种紧迫感、使命感。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认识,进一步做好学校、家庭与社会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更深层次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的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通过实践,加深对体育的了解与情感,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才会真正提高。

46加强学生社团管理,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

高校体育社团是由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大学生从事某种体育实践、认知、服务活动的共同意愿,按照章程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主要由一部分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发起、自发组织,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各个方面的体育需求而建立的体育社团组织。体育社团是高校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和校园文化的产物和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充当重要的角色。体育社团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能够有效地协助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社团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学校体育工作开展都具有重要作用。高校体育社团在发挥学生兴趣特长,提高运动技术,缓解学习紧张,扩大交际范围,提高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相关体育管理部门加强相应的管理和引导,进一步规范社团活动,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加大对体育社团的监管力度,重视对体育社团的培育和发展,提高体育社团的干部素质,选拔一批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学生作为社团干部,学校体育部给予社团有力的指导,提供必要的场地、经费、技术支持。

47强化终身体育理念,为大学生终身体育服务

终身体育是指终身坚持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体育自身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新的体育思潮和体育活动方式,它具有广泛性、终身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其含义应包括下述两个方面: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结束一生中,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活动,使终身有明确的目的性,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一生生活中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国家教委提出:“学校体育要促进学生身体发展,增加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改革现行的学校体育制度、内容和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充实人生和提高社会成员的素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终身体育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企业体育构成。以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丰富文化生活,沟通与融洽人际关系,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其核心是让体育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人在一生中任何时期参加体育活动,来促进身心健康都可以看作是终身体育的一部分,保证体育教育的终身性、统一性、系统性、完整性与连续性。

高校体育是人们进行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的重要过程,是个体接受的体育教育中最为系统、最为规范的教育,是人们进行终身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培养个体终身体育意识、提高终身体育能力和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最重要的时期。是学生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终身体育体现的是整体而长远的体育思想,按照这一思想来理解,体育应该是贯穿人生始终,与人生不可分割。体育教育是我国整个学校教育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和终身体育接轨最为密切的体育环节。大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教会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要以此作为衡量大学体育教育的重要标准。大学校园是一个团结活泼、气氛浓厚、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环境。充分的活动时间、大量的运动器材及课堂上教师的专业知识传授都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运动知识的丰富及运动能力的提高。为大学生以后走上社会参与到这些项目的活动中去打下扎实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际,构建以终身体育理论为指导,以激发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发挥大学生的体育特长、培养大学生形成终身锻炼身体习惯的体育教学模式。考虑如何有效地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贯彻到体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习惯,为国家造就终身健康的人才。

48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评价体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选拔,不是作为一种结果而是作为一种过程存在于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活动,是通过发挥身体、心理参与和互动合作等一系列过程来实现的,对体育教学进行评价,必须确立评价标准,找到评价的基准点。初步认为:体育教学评价的基点应从身体、心理、群体等方面入手。身体是体育教学的主线,是德、智的载体。身体、心理、群体三者和谐发展,既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也是讨论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符合评价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和功能。高校体育评价应从终身体育思想出发,引入学生体育态度、兴趣、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的评价,这不仅更加有利于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为学校体育评价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传统评价模式重视在某一个阶段、某一些方面的成果,鼓励竞争,常常搞“达标测试”和筛选,实行淘汰,使学生在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下学习,评价应着眼于它的全过程的多个方面的表现,强调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坚持评价目标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评价与教学直接结合,并作为教学调整机能的一部分,按照目标所确定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方向进行定期的评价,判断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确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要确立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校体育的培养目标,使评价目标与教育目标一致,并以此为依据来设计体育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力求评价指标科学化,评价办法具有可操作性,发挥评价体系的正确导向作用。要从单一的评价视角转向多角度方法的综合质量评价,要淡化考评的选拔甄别功能,不只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既要考评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成果,又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发展和体育能力培养,以及思想、意志、品质,还要重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进步幅度与努力求知程度等。总之,评价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而不是学生的发展为评价的需要服务。素质教育的提出,对体育评价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世纪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人才,通过体育教育不仅发展身体,还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评价重心应逐渐转移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才一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也只有在关注过程中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49.加强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所以,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体育改革的成败。教师是实现高等教育目的、任务的主力军,是发展高校体育事业的主导力量。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素,有科学的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有着直接而强烈的影响。

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汇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学生,为人师表,能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从理论到实践能全面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技术,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努力掌握一切最新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技术和技能等。教师的观念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能否实现由阶段性向终身体育的转变。首先要用现代体育思想与理论去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使其接受终身体育的观念。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未来意识,不能满足现状,要面向未来,有超前意识,把握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体育教师的观念更新了,才会自觉去传播终身体育的思想。

高校体育教师应随时扩大和更新现有的专业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化体育科研所需要的工具。如外语、计算机技术等。师资建设应朝着多样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全面的体育教师队伍,以适应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学校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CopyRight©2005-2015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体育部 

地址: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电话:027-87670995   e-mail:tyb@mail.hzau.edu.cn